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
聋一年级
当代孩子的特点是活泼、好动,思维活跃,但是综合能力及素质有待提高,因为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,所以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。
首先,家长必须全面关心孩子,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。在德育方面,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,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;智育方面,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,形成一种高度重视,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,必须深入了解情况,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,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。体育方面,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,特点是爱动,家长必须适度的引导孩子运动。
其次,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,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。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,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,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,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,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。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,树立学习信心,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,对学习后进的学生,更不能忽略他们的微小进步,发现闪光点,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。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。
再次,家庭教育方式粗暴、简单是不行的。母亲,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,但在现在这个社会里,母亲们家庭事业两兼顾,工作繁忙,家务缠身,错事往往以简单的打骂代替教育,而聋生因为听力障碍,不仅多疑,而且常常看别人的脸色来猜测别人的态度,也容易产生误解。父母要理解和尊重子女,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。理解才能换来信任,尊重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
最后,家长必须加强与学校的联系,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由于种种客观原因,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,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,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,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,同时应充分信赖老师,因为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,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,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,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。除此之外,在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。一个是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孩子,既要看到优点、又要看到缺点。看到优点,就及时表扬;看到缺点就及时批评,不能一味表扬,也不能一味批评,应该表扬与批评相结合。表扬和批评都要恰如其分。另一个问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,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意见不统一,比如,孩子有了缺点,爸爸批评,妈妈袒护,而且常常为此争吵,这种情况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。这样孩子就是非难辨了。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及时改正错误。
我相信,只要每位聋生家长都能做到上述几点,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发展,成为一代残而不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。
总之,作为聋生家长,家庭教育至关重要,要比一般的家长付出的更多,你们有责任、有义务培养他们成才,即使不能成才,教他们抬头做人,做一个自食其力、对国家、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
生活自理能力是教育的重要部分。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,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,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。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,使儿童在饮食、衣着、大小便、睡眠、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,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。
内容的选择上从孩子最基本、最基础的自理能力入手,如刷牙、洗手、洗脸、拿纸擦鼻涕、洗水杯、穿鞋子 、穿脱衣服、洗毛巾、洗衣服、整理柜子 、剪指甲、叠被铺床、打扫卫生、饭前饭后洗手、洗碗筷,整理饭桌等。
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们在个人卫生、衣着、大小便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情况,说明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。有的孩子的手指甲是长长的,而且嵌着黑黑的泥巴;有的手背、手腕、脖子存有污垢;有的头发是脏的,还带有异味。吃饭前不愿意洗手,掉下来的饭用舌头舔。有时不愿意去厕所,就随地解决,不讲文明也不知道难为情。自己穿衣服,有伸不进袖子的,有扣不住扣子的,有扣好扣子后左右不对齐的,更有拿起衣服就穿,却穿成了领子在腰上,腰爬到了脖子上……这种种情况的出现,与有的家长采取一手包办有很大关系,也有缺乏系统规范地训练,使孩子得不到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机会的原因。
其实对于弱智儿童来说,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,比学习更重要。只有学会了自我照顾,才能真正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。我们想:弱智儿童是未来社会的组成部分,为了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,只有通过训练,来克服特殊儿童在学习、生活上的困难,学会最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,以缩小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差别,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。让弱智儿童学会生活自理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在今后的生活中少依赖或不依赖他人,使之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成员。
一、有计划系统地规划训练
例如:有些孩子由于小脑发育不全、脑瘫而引起的手脚不灵活,牵制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,为此,我们应进行大小肌肉训练,通过抛接球、抛接沙包,伸屈腿、转头、行走、跑、跳等运动来增强他们的手臂力、腿力以及灵活性,为培养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础。
二、小步子,多循环
由于弱智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,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。因此,对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。教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,让孩子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,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。
例如:穿鞋子,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,左脚穿鞋。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。1、一手拿起鞋子2、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、双手握住鞋帮,让脚指头对准鞋口,并伸进鞋口4、用力将脚伸入鞋内,顶到鞋尖5、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,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,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。当左脚(或右脚)基本学会以后,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。最终才让孩子完整进行双脚练习。
三、运用激励机制,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
针对弱智儿童也如同常人一样喜爱听人表扬,厌恶批评的特点,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,及时给予表扬肯定。但由于弱智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,因此在表扬过程中,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,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。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,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,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,五角星,卡片等,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。
四、反复练习,巩固提高。
我们根据弱智儿童遗忘快的特点,不断地反复训练,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。现在吃饭时,已不用老师的提醒,学生们习惯性地在饭后洗餐具,并且把餐具放到指定位置,但是饭前洗手还是做不好。
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需要不断反复,不断强化。在训练过程中孩子有反复性,需要有特别的耐心,去引领孩子,监督孩子。